×

打开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订阅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首页 锦天城概况 党建工作 专业领域 行业领域 专业人员 全球网络 新闻资讯 出版刊物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订阅下载 CN EN JP
首页 > 出版刊物 > 专业文章 > 香港《稳定币条例》颁布系列文章(上)——稳定币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监管模式

香港《稳定币条例》颁布系列文章(上)——稳定币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监管模式

作者:王清华 施珵 王沁怡 2025-07-02

稳定币作为数字货币领域的重要创新,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对金融体系产生着日益深远的影响。结合香港《稳定币条例》(以下简称“《稳定币条例》”)的颁布,锦天城推出关于稳定币的系列文章,助力中国投资者了解稳定币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监管模式、《稳定币条例》的基本内容与对中国投资者的影响,以及稳定币在跨境支付等场景中的机遇与风险。


本篇为该系列文章的第一部分。本篇将首先介绍稳定币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类型,总结稳定币区别于传统金融产品与其他加密货币的特点,结合稳定币目前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展望稳定币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稳定币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及相应的监管措施要点,并总结包括美国、中国香港、欧盟等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针对稳定币的主要监管特点。


一、稳定币发展情况概述


(一)稳定币的主要类型


稳定币(Stable Coins)是由私人部门基于法定货币等资产抵押发行的数字货币,其依赖于支持性的基层资产,同时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常被视为加密货币与传统金融工具之间的桥梁。根据稳定币依据的基层资产,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类型的虚拟货币,包括:与特定国家或地区发行的法定货币(如美元)挂钩的法币抵押型稳定币;与黄金、白银等实物资产作为抵押的商品抵押型稳定币;通过超额抵押加密资产、加密货币维持稳定的加密抵押型稳定币;以及利用算法根据需求控制加密货币供应的算法稳定币。其中,法币抵押稳定币是最为常见的稳定币类型,通常是按照1法币:1稳定币的比例保持法币储备。


首个稳定币泰达币Tether(USDT)自2014年发布以来,因其高流通性和广泛应用而成为全球主流的稳定币之一。USDT采用与美元挂钩的方式,其价值通过由泰达公司(Tether,曾用名Realcoin)持有的相应储备资产进行支持,以保持价格的稳定性。USDT能够在多个区块链平台上发行,包括以太坊和波场等,因此在数字资产交易、跨境支付以及市场避险等场景中被广泛采用。除USDT外,另一个以美元作为支持的主流稳定币是USD Coin(USDC)。USDC由Circle公司与Coinbase合作发行,同样以美元1:1储备支持,并通过定期审计提升透明度,因此成为了美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偏好的稳定币之一。


除美元支持的稳定币外,其他类型的稳定币也有所发展。比如,DAI是由去中心化组织MakerDAO发行的加密资产抵押型稳定币,主要通过ETH等加密资产超额抵押产生,抵押率通常为150%-300%,稳定机制完全由智能合约执行,去中心化程度高,是去中心化金融领域的基础工具。PAXG则是实物抵押型稳定币的典型模式,每一枚代币对应一定重量的实物黄金,由专业机构进行托管。这种模式为用户提供了一种通过加密货币形式持有黄金的新方式,既有加密资产的流动性,也具备黄金的保值特性。算法型稳定币的代表则包括Frax、Ampleforth等,通过调节代币供应来实现价格稳定,但由于缺乏实物资产支持,这类币种风险较高,部分项目甚至曾发生脱锚事件。


(二)稳定币的主要特点


稳定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资产,同时借助法币等基层资产维持稳定性,拥有灵活交易、价值稳定等显著特点。


与传统货币相比,稳定币能够更灵活地参与去中心化金融生态系统的交易活动。以太坊链上的借贷协议如Aave、Compound,交易平台如Uniswap,普遍使用DAI、USDC等稳定币作为主要抵押资产和流动性媒介。这种结构使得用户可以无需中介机构,在链上进行存贷和收益操作,并减少因市场波动带来的清算风险。在区块链基础设施支持下,稳定币可实现全天候、高速、低费用的全球转账。数据显示,使用USDC进行跨境支付的平均到账时间通常在一分钟以内,手续费远低于传统银行电汇系统。[1]这种特性正被许多跨国企业、金融科技平台广泛采纳。


与此同时,币值锚定机制使得稳定币具有区别于一般代币的稳定性。以美元为例,主流稳定币通常按照1:1的比例发行,并以银行储备或国债等安全资产作为担保。这种模式大幅降低了价格波动,使稳定币可以充当“数字美元”进行日常支付和资产配置。[2]在加密货币发生波动的情况下,稳定币能够更大程度地实现原有资产的保值,降低发生大规模资产缩水的可能性。


(三)稳定币的发展趋势


正是由于自身区别于传统法币与加密货币的的特性,使得稳定币被更多地应用于跨境交易、供应链结算、薪资支付等多个场景,替代传统电汇,极大提高了交易效率。稳定币在市场层面的表现也吸引诸多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兴市场的青睐。诸如摩根大通、贝莱德等传统金融巨头均在稳定币领域加强参与,包括计划发行合规稳定币,或推动发展代币基金;阿根廷、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则尝试将稳定币作为一种美元化与对抗通常的应对工具。[3]


从市场规模角度看,近年来稳定币呈现出规模指数级增长的跨越式发展。2025年2月全球稳定币供应量达2,140亿美元,年交易额达到35万亿美元,超过Visa的交易量两倍,链上活跃地址同比增53%。根据花旗的预测,受益于传统金融机构与交易工具的持续接入,以及新兴市场对于稳定性资产的需求,2030年稳定币规模预期将达到1.6-3.7万亿美元。[4]


稳定币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监管机构的关注。比如,美国参议院于2025年6月22日通过了《2025年引导和建立美国稳定币的国家创新法案》(Guiding and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for U.S. Stablecoins of 2025,以下简称“《GENIUS法案》”)。2025年5月21日,香港立法会正式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以下简称“《稳定币条例》”),这使得中国香港地区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早将稳定币监管立法化的地区之一。


二、稳定币的监管情况概述


(一)稳定币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


相较于法定货币与其他传统的加密货币,稳定币起步晚、模式新等特点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天然障碍与风险。


一是,配套的监管制度不完善、不明朗。稳定币具有加密特征,其匿名性、高效率的特征可以极大提高跨境支付的效率,但一方面,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可能导致稳定币被用于军火买卖、地下黑市等监管所禁止的负面领域,增加市场的不确定风险。另一方面,配套措施的不完善也可能导致稳定币的预期不明。虽然近年来存在使用稳定币用于企业间支付和消费者支付、跨境贸易结算和其他金融投资和实物投资等项目的先例,但关于稳定币可交易的领域仍然严格受制于当局监管政策的变化。稳定币可结算领域的增加或减少,都可能导致稳定币市场发生强烈波动。


二是,依赖于基础资产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稳定币的流动性风险往往与稳定币储备资产的选择和管理密切。一方面,稳定币的资产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受基础资产稳定性的影响,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如稳定币的基础资产缩水,可能加重其对于兑付的恐慌。另一方面,稳定币也影响基础资产的稳定性。比如,大规模的稳定币赎回可能会导致储备资产的“甩卖”,从而大幅降低稳定币稳定价值的难度,损害用户和市场的信心,甚至将压力传递给更广泛的金融市场,从而对传统金融体系形成风险溢出效应。[5]


三是,操作风险,配套支持服务不完善。与存储在银行的法币不同,对于稳定币的持有人而言,去中心化的特征保证了只有持有私钥才能签署交易和授权资产转移,但同时也导致缺少中央机构在用户丢失私钥的情况下可以帮助用户恢复或找回钱包。[6]与此同时,即使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发生账本泄露等负面事件,用户也可能难以获得对标的资产的直接索赔权,这些都可能损害用户对于稳定币使用的积极性。


上述制约稳定币发展的因素要求监管机构应当能够以审慎的态度看待稳定币的发展与应用,在稳定现有金融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前瞻性的监管制度发挥稳定币作为法定货币与加密货币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推动稳定币的合规发展。


(二)对稳定币监管的关注重点


在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加强的背景下,稳定币可能不仅仅是连接加密货币与法币的桥梁,还可能在某些时刻承担起替代传统金融渠道的角色,其广泛应用可能冲击现有金融体系的稳定;特别是在全球金融格局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稳定币的匿名性、跨境性与难监管性可能诱发跨境资金转移、资本管制规避等问题,这要求监管部门打好监管提前量,构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前置机制。


一方面,稳定币未来发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建立起成熟的应用场景与挂钩机制。稳定币只有在具备明确且广泛的实际应用场景时,才能形成网络效应,激发用户的持有意愿,推动其规模化发展。例如,若稳定币能够嵌入国家对外战略,成为跨境支付、数字外贸结算甚至“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中的支付媒介,其发展前景无疑将更加广阔。但反之,若稳定币缺乏实际功能,则极易沦为投机工具,难以支撑其金融属性。另一方面,稳定币体现了技术创新对传统货币稳定功能的替代尝试。其设计中引入的价格锚定机制,试图弥补传统加密资产剧烈波动的缺陷,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数字货币市场的自我纠偏。但这也意味着,在借鉴稳定币经验推动数字金融创新的同时,宏观当局应不断强化风险识别与制度构建,防止新型工具演化为新的系统性脆弱源。[7]


(三)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对于稳定币的主要监管模式


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角度来看,如何在引导稳定币规范发展的同时发挥稳定币对当地金融市场的促进作用也成为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重点。相关方案在推动稳定币合法合规发展的同时,也着力于促进稳定币进一步嵌入金融基础设施。


1. 美国


美国目前是稳定币市场最活跃的国家之一。在稳定币发展初期,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曾就如何界定稳定币的金融属性存在分歧。202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式将USDT、USDC等足额抵押稳定币排除在证券范畴之外,明确了监管边界。这促进了针对稳定币的监管由“分散审慎”向“联邦协调”迈进。


2025年初经美国国会审议的《GENIUS法案》体现了美国意图针对稳定币建立全额储备、透明披露、保障兑付的制度监管框架。在稳定币的性质上,《GENIUS法案》明确稳定币不属于证券或商品范畴,同时要求所有锚定美元的稳定币必须由注册金融机构发行,并确保储备资产100%真实可审计。在对持有人的保护上,《GENIUS法案》对发行人提出了一系列信息披露的要求,同时为持有人提供了破产优先受偿权,增强了稳定币法律地位的确定性与市场信心。在对发行人监管层面,《GENIUS法案》要求发行人制定反洗钱计划并遵守《银行保密法》(Bank Secrecy Act)的相关要求,同时禁止判犯有特定金融犯罪的个人担任发行方的高管或董事。


总体而言,《GENIUS法案》体现出美国期望在对稳定币的监管立场上实现金融稳定与创新的平衡。一方面,美国意图通过《GENIUS法案》规范化稳定币的发展通道,为未来针对更广泛的加密货币市场的监管积累经验;另一方面,《GENIUS法案》强调稳定币与美元的锚定安排,也体现了美国意图通过对稳定币的监管,进一步稳固美元在国际支付与储备市场的地位。


2. 世界其他主要国家或地区


除了备受瞩目的美国外,其他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对于稳定币等加密货币的监管也有相继探索。


就中国香港地区而言,香港《稳定币条例》要求稳定币应符合1:1全额资产抵押的要求,除了支持港元稳定币外,其对美元、人民币等货币作为支撑的法币稳定币也呈现出开放态度。除此以外,在具体监管措施层面,《稳定币条例》体现出更细节的要求。比如,《稳定币条例》要求发行人应符合本地实体设立要求,并设置常驻合规负责人,同时赋予了香港金融管理局(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对发行人进行监管与实时检查的权力。《稳定币条例》围绕促进稳定币发展、增强投资者信任为核心,体现出中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吸引稳定币发行人,促进稳定币相关业务发展层面的开放态度与信心。


就欧盟而言,《加密资产市场条例》(Markets in Crypto-Assets Regulation,以下简称“《MiCA法案》”)对包括稳定币在内的加密货币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并设置了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根据《MiCA法案》的要求,稳定币被分为电子货币代币(e-money tokens)和资产参考代币(asset-referenced tokens),两者均强调保护消费者和维持货币稳定,但是在资本要求、持牌发行标准与持续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不过,近期来,欧盟内部对于稳定币的预期发展前景存在一些分歧,部分声音提出稳定币的监管制度缺乏全球统一规范,且与美元资产挂钩紧密,不利于推动数字欧元的发展。[8]


就新加坡而言,新加坡关于稳定币的监管政策更为宽松。新加坡选择以“金融科技监管沙盒+逐步立法”的方式,构建灵活而具前瞻性的监管环境。2023年,新加坡金管局(MAS)正式修订《支付服务法》(Payment Services Act),提出了单货币稳定币的监管框架,要求其锚定新元或其他指定法币(主要为G10国家货币),并由银行或持牌机构发行,持有等值高流动性储备资产。同时,新加坡也在推动与跨境支付的深度融合,使稳定币与区域支付网络互联互通。目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正考虑对《支付服务法》进行进一步的必要修改,以促进对稳定币监管框架的实施。


就日本而言,日本监管框架尤其重视储备资产托管与用户兑付机制,避免用户面临技术性或法律性兑付障碍。不过,近年来对于稳定币的监管政策限制亦有所放松。比如,2023年修订的《资金结算法》首次赋予银行、信托公司等机构发行合规稳定币的法律权限,并在2025年批准SBI VC Trade与Circle合作发行USDC,标志着日本在引入非本币稳定币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三、小结


稳定币作为连接传统金融体系与数字资产生态的重要桥梁,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普遍认识到其在支付效率、金融包容性及科技创新方面的潜力,但也意识到其可能带来的挑战。稳定币监管的共性问题包括:法币锚定机制的透明性、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发行主体的合规义务、跨境交易的监管协作、以及技术路径的审计可得性。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香港等主要司法辖区正在加速构建适应本国金融体系特点的稳定币监管框架。


未来,稳定币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监管与创新的动态平衡。一方面,监管制度应具有足够的包容性与前瞻性,为合规创新提供空间;另一方面,稳定币发行和使用主体亦需强化透明度、接受监管、尊重合规边界。我国未来在构建自身数字货币与跨境支付机制的同时,也应密切关注国际稳定币监管格局演变,为制度设计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


* 感谢实习生向思雨对本文所做的贡献。


注释

1.参见腾讯网:《稳定币为何被称为数字经济的 “价值摆渡者”?》,载https://news.qq.com/rain/a/20250626A0388000,最后访问日期:2025年6月30日。

2.参见财新网:《香港金管局启动新沙盒 试验全流程代币化资产交易用例》,载https://finance.caixin.com/2024-08-29/102230940.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5年6月30日。

3.参见金色财经:《稳定币能否重塑全球金融格局?2025-2030 年发展趋势解读》,载https://www.jinse.cn/blockchain/3710896.html,最后访问时间:2025年6月29日。

4.参见格隆汇:《天风证券:以稳定币的名义,重塑全球金融支付体系》,载https://dxpress.gelonghui.com/p/2350258,最后访问日期:2025年6月29日。

5.参见朱太辉:《全球稳定币监管的框架,理论与趋势研究》,载《金融监管研究》2025年第3期。

6.参见沈建光,朱太辉:《稳定币发展十年:趋势,应用与前景》,载《国际金融》2024年第12期。

7.参见申琳,张稳,马丹:《稳定币是传统加密货币的"转换中介"还是"投资替代"——基于地缘政治风险冲击视角》,载《国际经贸探索》2024年第40期。

8.参见微信公众号:财联社硅谷NEWS:《欧洲央行行长抨击稳定币》,载https://mp.weixin.qq.com/s/-dhU6y2lVI-uZx-qfIGCkA,最后访问日期:2025年6月28日。


Baidu
map